为深化校地合作,促进高校间交流互鉴,沈阳工业大学"扬帆青耘"实践团携手中国人民大学、长安大学、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、北方民族大学、西安明德理工学院代表实践团,于7月15日至7月20日开展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六校联合深入鄂尔多斯草原腹地,围绕"传统牧业现代化转型与生态保护"主题开展联合调研。从游牧文化的数字新生到特色养殖的科技赋能,从荒漠光伏的生态修复到人才振兴的政策创新——这里的实践,正在重塑"乡村振兴"的时代内涵。各校师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出发,共同探讨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在苏泊罕大草原,全息投影技术让《草原牧歌》实景演出震撼上演,而牧民们依然保持着搭建蒙古包、制作奶食品的古老技艺。这里200多户牧民转型生态旅游,户均年增收5万元,让游牧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。来自不同高校的学子们围绕"传统文化现代呈现"展开热烈讨论。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则提出数字化展示的优化建议。200多户牧民转型生态旅游的成功案例,引发了大家对"文化赋能乡村振兴"的深入思考。
在巴本岱村,藏香猪养殖项目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。这些“高原黑珍珠”生长周期长达两年,肉质紧实鲜美。通过“线上直销+地域差异化定价”模式,村民年收入显著提升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养殖场还配套建设了沼气池,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,生态与经济双赢!“扬帆青耘”团队梳理了藏香猪两年生长周期中的饲料、防疫、物流等成本数据,结合线上销售的流量转化数据,测算后向养殖人员提出养殖利润在不影响本身质量情况下,利润可以提升15%左右。各校师生从各自专业出发展开研讨,经济管理专业关注"线上直销+地域差异化定价"的商业模式,共同为养殖人员提供意见。
走进查干苏村生态农场,仿佛进入未来农场:全自动温控大棚内,番茄糖度达8.5以上,无土栽培的火龙果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,物联网系统精准调节水肥,节水40%。“摘下就能吃”的承诺背后,是20余项绿色种植专利的支撑。同学们品尝现摘黄瓜时连连赞叹:“这是小时候的味道!”其中查干苏村生态农场的智慧农业系统引发六校师生广泛讨论。“全自动温控 + 物联网水肥调节”系统,成为“扬帆青耘”团队的调研重点,提出了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延迟问题,发现牧区4G信号波动会导致温控指令响应滞后等问题,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帮助。各校学子分别交流着运营模式创新,产品品质的提高,这种多角度的观察交流,展现了联合实践的价值。
敏盖绒山羊繁育中心藏着“羊绒革命”的奥秘:基因优选技术让羊绒细度达14.5微米(媲美羊绒之王),自动化饲喂系统精准配比营养餐,草场轮牧计划使植被覆盖率提升60%。如今,“敏盖良种”已带动500户牧民实现“少养精养”,每只羊经济效益翻倍,荒漠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。此次六校联合实践通过"产学研"深度融合,实现了跨学科智慧碰撞。从传统奶食工艺保护到现代牧业智能化升级,多领域创新成果为牧区振兴注入新活力。沈阳工业大学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,搭建"政产学研用"协同创新平台,为草原牧区现代化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。
"党建+产业"模式:整合闲散土地,构建"统种统购统销+分红雇佣"体系,户均年增收5万元。全产业链布局助力固定资产达6000万元,小奶茶酿出富民大产业! 此次六校联合实践实现了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。多领域视角的交叉融合为草原振兴提供了创新思路。我们进行空间效能评估,提出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方案,汇聚青年智慧,为牧区现代化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传统产业+科技=爆发力藏香猪搭上电商快车,绒山羊用上基因技术,人才是关键,此次六校联合实践通过"观察-交流-思考"的模式,实现了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。从传统文化保护到现代牧业发展,从特色养殖培育到智慧农业探索,多学科视角的交叉融合为草原振兴提供了新思路。从智能农业到特色养殖,从基因科技到党建引领,乡村振兴的密码都藏在每一份创新与坚守中。科技赋能传统,产业带动民生,这就是新时代的绿色致富路!沈阳工业大学作为活动参与者,将继续搭建高校交流平台,为推动牧区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。
共青团沈阳工业大学委员会
2025年8月25日